饮食调养:以健脾祛湿为核心
端午正值仲夏,湿热交织,易伤脾胃。中医强调“因时制宜”,此时饮食应注重健脾利湿、清淡温补,避免滋腻生痰,为入夏打好基础。
清淡饮食,顾护脾胃
减少肥甘厚味及生冷食物,多选冬瓜、薏米、赤小豆等利湿食材,搭配山药、莲子健运脾胃,增强消化功能。
巧食粽子,合理搭配
糯米性温但黏滞,建议每日食用不超过1个,佐以山楂茶、陈皮水助运化,或搭配绿叶蔬菜补充膳食纤维,减轻肠胃负担。
药食同源,芳香避秽
艾草、菖蒲等草药可煮水泡脚或制香囊,驱虫祛湿;饮食中可加入薄荷、紫苏叶等,醒脾开胃,顺应夏季养生需求。
起居防病:重在避邪护阳
端午湿热多疫,中医认为“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”。此时需调整作息、保持环境干爽,避免外湿侵袭,同时养护阳气以防病邪。
规律作息,夜卧早起
晚睡不超23点,早起顺应阳气升发;午间小憩15-30分钟,闭目养神即可,避免久睡困倦。
环境防潮,祛湿驱虫
室内保持通风,可用艾草熏蒸(注意防火)或除湿机降低湿度;床褥勤晾晒,预防湿疹、关节痛等湿邪致病。
适度保暖,慎防寒邪
空调温度建议26℃左右,避免直吹;外出备薄外套护住颈背,防止温差过大引发感冒、腹泻。
适度运动:调和气血 静心养神
夏季属火,与心相应,养生需“动以养形,静以养神”。适度运动可助气血流通,而调畅情志则能避免暑热扰心。
温和运动,微汗为度
晨间练习八段锦、太极拳或散步,以身体发热、微汗为宜;避开烈日高温时段,防止气随汗泄。
穴位按摩,疏通经络
每日按揉足三里(健脾)、阴陵泉(祛湿)各3分钟,或艾灸关元穴(温阳),增强体质,改善湿重乏力。
宁心静气,疏解郁热
听舒缓音乐、练习深呼吸或冥想,避免情绪急躁;用菊花、淡竹叶代茶饮,清心除烦,契合“夏季养心”之道。